时间:2023-05-20 00:50:26 | 浏览:3
最近,有一件日常小事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,看了后,只感到“窒息”。
有位妈妈在某社交平台上晒出一张半个猕猴桃果皮的照片,底下写道:
“猕猴桃很贵,9.9一个,女儿喜欢吃所以经常买,每次都是将果肉挖出来给她吃,自己啃果皮里的果肉。”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
她说:“没想到我也逐渐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。”
什么好的先紧着孩子,自己捡边角料,这是很典型、常见的奉献型父母,可评论区,却骂开了锅......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
妈妈的确是很伟大,但“自我牺牲”式的伟大真的需要被提倡吗?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?这些问题,值得我们深思。
1
当妈后,就要无私奉献?
“是不是当了妈妈后,慢慢都会变成这样子?”
无独有偶,在妈妈群体里,又有多少人在不断地走进自我感动。
这位妈妈记录了一次吃饭的日常。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
包饺子下锅煮了50个,给儿子20个,老公30个,后来第二批的饺子馅儿不够了,只能包出10个饺子,忙活了大半天的妈妈,最后就吃了10个饺子和一堆面皮。
但是看着爷俩吃得很香,这就满足了。
看完之后,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,就像是小时候奶奶和妈妈他们那两辈儿人,对待家庭付出的那种场景。
可过去那会的经济条件差,物资也不如现在充裕多样,物资基础的制约下,这样的家庭生活模式,也显得合情合理。
如今,对待这一代的孩子们,这样的家庭氛围,孩子们未必吃这套!
我看过一位网友的亲身经历,也许这里就有了答案:
“我的婆婆就是特别中国式付出的那种家长,明明家里不差钱,就是舍不得吃舍不得喝。
平时能自己做饭绝不点外卖,能吃剩菜就绝对不夹好菜吃。
刚来他们家的时候,我感觉很有负担,感觉自己吃也不是、不吃也不是,有时想点外卖吃,都有种负罪感,特别压抑!”
是的,我们不可否认为孩子、为家庭一味付出的妈妈们,他们的唯一理由是爱,这无可指摘。
也恰恰如此,承受着这份付出的下一辈,要么是倍感沉重、窒息,要么是习以为常、觉得理所当然。
我看过一个更为离谱的热搜新闻,很不理解,且深受震撼!
一位二胎妈妈长期上夜班,每天只睡2个小时就要爬起来给孩子做早饭,一周7天不重样。
图源@钱江晚报,侵删
虽然白天还会补补觉,但这样一年365天的坚持,光是想想就令人觉得倒吸一口气得可怕!
累吗?我相信这样的状态,妈妈也是从咬牙坚持变成日复一日的习惯,更是一种自我安慰:“现在苦一点,孩子长大了就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好!”
孩子不光是只有妈妈,爸爸呢?
这个世界不必再过度宣扬为母则刚,妈妈不是为了成为妈妈而刚,更不是成为了妈妈后,就必须要学会透支自己的奉献。
过于沉重的爱,不一定真的是为了孩子好,为了这个家好。
更没有哪一个幸福的家庭、优秀的孩子,是活在父母的自我牺牲下。
2
自我感动,是家庭大忌
像老妈子一样操心、像全年午休的保姆一样辛劳,当妈后,不该这样,更怕变成这样!
所有的付出在心底深处,都是希望能有回报的,这是人性。
即便是为孩子、家庭付出的妈妈,也是殷切盼望能有回响,对于孩子,这份盼望,可能是压在胸口的石头,喘不过气。
在《茉莉的最后一天》的短片里,茉莉的妈妈是高学历海归,有了孩子后,她放弃工作专心培养孩子。
对孩子的要求自然是很严格,对自己也是。
有一次女儿上学快迟到了,妈妈拿钱让孩子打车,并告诉她:“这都是妈妈省吃俭用的,好好念书,不然不孝啊!”
《茉莉的最后一天》,侵删
妈妈生病了,女儿关心询问让她休息,她也会告诉女儿:“你不好好读书,我怎么休息!”
《茉莉的最后一天》,侵删
故事的结局,女儿茉莉不堪重压和道德绑架,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。
现实中,也许我们不太常见这种极端的案例。
但当看到《奇葩说》里的辩手张踩铃讲述自己最贫穷时的经历,似乎就懂了为什么说:
父母的自我感动,是一个家庭的大忌,是一个孩子成长历程中的悲哀!
张踩铃有次带2岁女儿去儿童乐园玩,买了一个很贵的冰淇淋,她没舍得吃一口,可女儿吃了2口就不吃了。
她很生气地训斥女儿:“我们家里没钱,买不起这个冰淇淋,给你买了,你竟然还不吃!”
《奇葩说》,侵删
孩子吓得跪在地上哭着跟妈妈道歉,一口就把冰淇淋塞到了嘴里。
后来,张踩铃才知道,孩子不是不想吃,而是耳朵发炎导致的吞咽疼痛。
张踩铃也终于明白,当时的自己,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,只是在完成自我奉献后,孩子不买账而将没有回报的挫败、沮丧抛给了年幼的女儿。
面对奉献型父母,孩子会感到异常压力和内疚感上头,为了减少对父母一味付出的愧疚,孩子不得不学会懂事、隐忍、压抑内心真实想法,只为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。
长久下去,孩子还能保持内